16:治病前奏
暮春叁月,崔府内院的海棠开得正盛。自那夜病情转机后,在文云昇精心调治与宛州配制的奇药温养下,崔元徵的身子竟真如枯木逢春般,一日日见着好转。
起初几日,药性峻烈,女孩饮下汤药后总免不了一番翻江倒海的呕逆。那盛着褐黑药汁的越窑青瓷碗,每每都让她望而生畏。但到得第五日,配着梅意亲自监制的药膳:用老参、枸杞煨的乳鸽汤,佐以茯苓山药糕,药力竟渐渐归经。再到第七日黄昏,当西厢琴房内再度流泻出断断续续的琴音时,侍立在廊下袖春绘夏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虽还不能弹完一整支《阳关叁迭》,但那双曾经枯瘦见骨的手,终于又能轻抚在焦尾琴的丝弦上了。琴音虽弱,却如春风化雨,滴在每个人的心尖上。
苑文俪这些日子的喜怒哀乐,全系在女儿一日叁餐的食量、每日在院中拄拐行走的步数上。今早见崔元徵多用了半碗碧粳粥,明日见她多走了十步路,都能让她暗自欢喜半日。此刻隔窗听着那生涩的琴音,她扶着门框,指甲深深掐进紫檀木的雕花里。
这十日来,她恍若重新将女儿养育了一回。每一次喂药,每一次搀扶,都让她想起十六年前那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孩。如今看着女儿苍白的面颊渐渐透出淡粉,枯涩的发丝重现光泽,她心中百感交集。
这日傍晚,苑文俪独自走进祠堂。夕阳透过琐窗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女人取了叁炷香,在崔隽柏的灵位前缓缓跪下。
“含悟,”她轻抚着乌木牌位,声音温柔得如同耳语,“咱们的音音,今日能弹完半曲《梅花叁弄》了。”
香炉里青烟袅袅,模糊了牌位上鎏金的字迹。
“文先生说,再过叁五日便能脱了拐杖自行走动。前日给舒琼去信也有了回音,她说月中就带着归寅来瞧音音。”女人顿了顿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袖上的缠枝松柏纹,“你若在天有灵,定要保佑这孩子……”
话未说完,窗外忽然掠过一阵疾风,吹得檐下铁马叮当作响。苑文俪抬首望去,恰见最后一抹夕阳映在「平远侯崔公隽柏」之位几个字上,流光溢彩。她忽然觉得,那个总是含笑望着她们母女的男子,此刻或许真在某个地方,静静守护着他们的女儿。
暮色渐浓,祠堂内的烛火次第亮起。苑文俪又静静跪坐片刻,方才起身整理衣襟。走出祠堂时,她的步伐比往日轻快了许多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。
又是一日清晨,苑文俪正在查看药方,忽见管家崔午快步而来,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密信。“夫人,靖国公府来的急信。”
信出自林舒琼亲笔,字迹娟秀,行间却透出急切。她说已收到前日去信,正安排携楼朝赋南下,预计叁月十五便可抵达南塘。信中再叁嘱咐苑文俪勿过忧,定要保重自己,一切待见面再议。然而读到楼朝赋近日呕出黑血时,苑文俪心头一紧,瞬间担忧起来楼朝赋的人,立即寻来文云昇商议。
谁知文云昇已先知悉。
原来上京楼朝赋一出事,文云昇的师兄华渝便被楼巍请出山。华渝昔年随军为医,与楼巍有刎颈之交,自是义不容辞。这几个月他虽在终南山清修,却一直与文云昇书信往来,对楼朝赋所中之毒早有推断。一经入府,他便稳住了楼朝赋的病情,也将治病的法子结合苑文俪的信告诉了靖国公夫妻二人。
果然不出二人所料:崔元徵身负阴虚之毒,楼朝赋中的则是至烈阳邪。女子阴气过盛则夭,男子阳邪无制则危,二者皆非长寿之相。
唯一解法,便是利用阴阳锁命蛊来中和调节二人身上之毒。
此蛊分为母、子二蛊,母蛊食阴,子蛊食阳,恰如为二人量身打造。种蛊之后,蛊虫便能吸收宿主体内过盛的阴或阳之气,暂代容器,保住性命。
然而此法凶险,一经种下,永无退路——人在蛊在,蛊亡人亡。
更关键的是,蛊虫虽能存毒,容器却有极限。若只存不化,终将满溢反噬。因此需借极阴、极阳之体的宿主,以本源之气不断滋养蛊虫,犹如锻铁,使其越发坚固,能纳更多毒素。
而真正化解毒素,则须阴阳调和。寻常人之间灵肉交融,收效甚微;但若通过母子蛊为桥梁,便能将交合时的阴阳交流之力大幅放大。届时,母蛊与其宿主可充分汲取子蛊方的阳气,子蛊一方亦然。借此循环,毒性渐消,阴阳重归平衡。
此法虽险,却是两人一线生机。
“当真只有这办法?”
楼巍心中清楚,爱子已至绝境,唯有此法或可一搏。可那“人在蛊在,蛊亡人亡”八字,仍如千斤重石压在他心头。他半生纵横沙场,什么风浪不曾见过,此刻却第一次生出踌躇——世间怎可能有万全法,能保两个孩子一生无虞?纵是九五之尊,怕也难作此诺。
然而他们已无他选。自月初那次发作,短短十日,楼朝赋已呕血叁回。第二回竟是在下朝途中,若非他舅舅林唐川随行在侧,及时遮掩……楼巍与林舒琼至今想来仍后怕不已。他们的归寅,从小便是最不叫人操心的孩子,即便病痛至此,也从未耽误过一日刑部公务。
“当真。”
华渝将他神色尽收眼底,轻捻长须,语气沉凝:“楼兄,确实只有这一条路。若再迟疑,我只怕归寅撑不过这个月。到那时,才是真正的回天乏术。”
他稍顿,又道:“云昇来信说,崔家那丫头在他与苑娘子调理下,身子已一日好过一日。莫说一月,便是一年也等得,甚至……再寻别的男子来也未尝不可。可归寅等不起了。唯有这一枚子蛊,也唯有崔家丫头身上的阴虚之毒,能解他的阳邪之疾。”
这些道理,何须华渝多说。
那孩子,也是楼巍看着长大的。当年崔隽柏在世时,两人没少笑谈要结儿女亲家,后来却因元徵的弱症,此事再未提起……为人父者,楼巍做不到不自私。可每当想起那场血战,想起崔隽柏为他挡下致命一刀,最终撒手人寰,留下苑文俪母女孤苦无依,他心中便如沸水翻涌。
一是为自己今日之私,二是为自己竟要厚颜相求于一个他曾嫌其病弱、几欲弃之的女子来救独子性命。
大丈夫行事若此,与小人何异?
“楼靖炜!你还要拘泥到几时?”林舒琼从楼朝赋房中踏出,眼底尽是血丝,声音却字字沉厉, “当年悔婚,你我皆有不是,可后来待音音,你我难道就全无真心?文俪姐姐又岂是记仇之人?她既肯选归寅,便是放下了前尘——你到底在怕什么!”
她攥紧掌心,指甲陷进肉里。
“我只有归寅一个孩儿……他若有叁长两短,我便随他去罢了。”
昨日,楼朝赋又呕了血,这回血色污黑,气味腥浊。不过叁日,那个健朗如松的儿子已消瘦得颧骨凸出。他本就因执掌刑狱落得冷硬之名,如今病中更添叁分寒厉。可即便躺在榻上气息奄奄,他仍强撑精神批阅卷宗,反倒温声安慰她这为娘的。
林舒琼心如刀绞。
她怎会不懂?她的归寅一生所求,不过是“替这人间讨个公道”。即便不为母子私情,只为儿子那一念赤诚,她也要争这一线生机。
更何况楼家早欠崔家一条命。楼巍欠下的债,便让楼朝赋去还。若将来元徽病愈要回南塘执掌家业,她必让儿子随去,在那江南水乡做个父母官,一生一世相伴左右。
她快步走到楼巍面前,捧起丈夫那张写满痛楚与愧悔的脸,泪意强压在喉间:
“你让了我一辈子……再让我这一回,可好?归寅是我们唯一的孩子啊,靖炜。”
楼巍闭目良久,再睁眼时,将军的决断已压过了父亲的挣扎。
“好。朝中之事交给我,你带归寅秘密南下。他树敌太多,此行不宜声张。今夜我先遣一队人马假作赴西岭,你与华渝兄弟凌晨动身,畅文、追言已备好车船。”
他声音低哑,却字字清晰:
“见到文俪……替我说声对不住。对含悟,更对音音。若事成,我必以最高之礼,迎音音入府。”
二十八载夫妻,林舒琼深知眼前人的担当。她一一应下,指尖轻轻拂过他紧蹙的眉间。
“给文俪和音音的礼,昨日已遣人押送,明日应当就能……”
“靖炜,”她轻声打断,目光沉静,“我们会平安归来。”
“好。”他握了握她的手,“我等你们。”
千言万语,皆在这一握之中。
起初几日,药性峻烈,女孩饮下汤药后总免不了一番翻江倒海的呕逆。那盛着褐黑药汁的越窑青瓷碗,每每都让她望而生畏。但到得第五日,配着梅意亲自监制的药膳:用老参、枸杞煨的乳鸽汤,佐以茯苓山药糕,药力竟渐渐归经。再到第七日黄昏,当西厢琴房内再度流泻出断断续续的琴音时,侍立在廊下袖春绘夏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虽还不能弹完一整支《阳关叁迭》,但那双曾经枯瘦见骨的手,终于又能轻抚在焦尾琴的丝弦上了。琴音虽弱,却如春风化雨,滴在每个人的心尖上。
苑文俪这些日子的喜怒哀乐,全系在女儿一日叁餐的食量、每日在院中拄拐行走的步数上。今早见崔元徵多用了半碗碧粳粥,明日见她多走了十步路,都能让她暗自欢喜半日。此刻隔窗听着那生涩的琴音,她扶着门框,指甲深深掐进紫檀木的雕花里。
这十日来,她恍若重新将女儿养育了一回。每一次喂药,每一次搀扶,都让她想起十六年前那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孩。如今看着女儿苍白的面颊渐渐透出淡粉,枯涩的发丝重现光泽,她心中百感交集。
这日傍晚,苑文俪独自走进祠堂。夕阳透过琐窗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女人取了叁炷香,在崔隽柏的灵位前缓缓跪下。
“含悟,”她轻抚着乌木牌位,声音温柔得如同耳语,“咱们的音音,今日能弹完半曲《梅花叁弄》了。”
香炉里青烟袅袅,模糊了牌位上鎏金的字迹。
“文先生说,再过叁五日便能脱了拐杖自行走动。前日给舒琼去信也有了回音,她说月中就带着归寅来瞧音音。”女人顿了顿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袖上的缠枝松柏纹,“你若在天有灵,定要保佑这孩子……”
话未说完,窗外忽然掠过一阵疾风,吹得檐下铁马叮当作响。苑文俪抬首望去,恰见最后一抹夕阳映在「平远侯崔公隽柏」之位几个字上,流光溢彩。她忽然觉得,那个总是含笑望着她们母女的男子,此刻或许真在某个地方,静静守护着他们的女儿。
暮色渐浓,祠堂内的烛火次第亮起。苑文俪又静静跪坐片刻,方才起身整理衣襟。走出祠堂时,她的步伐比往日轻快了许多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。
又是一日清晨,苑文俪正在查看药方,忽见管家崔午快步而来,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密信。“夫人,靖国公府来的急信。”
信出自林舒琼亲笔,字迹娟秀,行间却透出急切。她说已收到前日去信,正安排携楼朝赋南下,预计叁月十五便可抵达南塘。信中再叁嘱咐苑文俪勿过忧,定要保重自己,一切待见面再议。然而读到楼朝赋近日呕出黑血时,苑文俪心头一紧,瞬间担忧起来楼朝赋的人,立即寻来文云昇商议。
谁知文云昇已先知悉。
原来上京楼朝赋一出事,文云昇的师兄华渝便被楼巍请出山。华渝昔年随军为医,与楼巍有刎颈之交,自是义不容辞。这几个月他虽在终南山清修,却一直与文云昇书信往来,对楼朝赋所中之毒早有推断。一经入府,他便稳住了楼朝赋的病情,也将治病的法子结合苑文俪的信告诉了靖国公夫妻二人。
果然不出二人所料:崔元徵身负阴虚之毒,楼朝赋中的则是至烈阳邪。女子阴气过盛则夭,男子阳邪无制则危,二者皆非长寿之相。
唯一解法,便是利用阴阳锁命蛊来中和调节二人身上之毒。
此蛊分为母、子二蛊,母蛊食阴,子蛊食阳,恰如为二人量身打造。种蛊之后,蛊虫便能吸收宿主体内过盛的阴或阳之气,暂代容器,保住性命。
然而此法凶险,一经种下,永无退路——人在蛊在,蛊亡人亡。
更关键的是,蛊虫虽能存毒,容器却有极限。若只存不化,终将满溢反噬。因此需借极阴、极阳之体的宿主,以本源之气不断滋养蛊虫,犹如锻铁,使其越发坚固,能纳更多毒素。
而真正化解毒素,则须阴阳调和。寻常人之间灵肉交融,收效甚微;但若通过母子蛊为桥梁,便能将交合时的阴阳交流之力大幅放大。届时,母蛊与其宿主可充分汲取子蛊方的阳气,子蛊一方亦然。借此循环,毒性渐消,阴阳重归平衡。
此法虽险,却是两人一线生机。
“当真只有这办法?”
楼巍心中清楚,爱子已至绝境,唯有此法或可一搏。可那“人在蛊在,蛊亡人亡”八字,仍如千斤重石压在他心头。他半生纵横沙场,什么风浪不曾见过,此刻却第一次生出踌躇——世间怎可能有万全法,能保两个孩子一生无虞?纵是九五之尊,怕也难作此诺。
然而他们已无他选。自月初那次发作,短短十日,楼朝赋已呕血叁回。第二回竟是在下朝途中,若非他舅舅林唐川随行在侧,及时遮掩……楼巍与林舒琼至今想来仍后怕不已。他们的归寅,从小便是最不叫人操心的孩子,即便病痛至此,也从未耽误过一日刑部公务。
“当真。”
华渝将他神色尽收眼底,轻捻长须,语气沉凝:“楼兄,确实只有这一条路。若再迟疑,我只怕归寅撑不过这个月。到那时,才是真正的回天乏术。”
他稍顿,又道:“云昇来信说,崔家那丫头在他与苑娘子调理下,身子已一日好过一日。莫说一月,便是一年也等得,甚至……再寻别的男子来也未尝不可。可归寅等不起了。唯有这一枚子蛊,也唯有崔家丫头身上的阴虚之毒,能解他的阳邪之疾。”
这些道理,何须华渝多说。
那孩子,也是楼巍看着长大的。当年崔隽柏在世时,两人没少笑谈要结儿女亲家,后来却因元徵的弱症,此事再未提起……为人父者,楼巍做不到不自私。可每当想起那场血战,想起崔隽柏为他挡下致命一刀,最终撒手人寰,留下苑文俪母女孤苦无依,他心中便如沸水翻涌。
一是为自己今日之私,二是为自己竟要厚颜相求于一个他曾嫌其病弱、几欲弃之的女子来救独子性命。
大丈夫行事若此,与小人何异?
“楼靖炜!你还要拘泥到几时?”林舒琼从楼朝赋房中踏出,眼底尽是血丝,声音却字字沉厉, “当年悔婚,你我皆有不是,可后来待音音,你我难道就全无真心?文俪姐姐又岂是记仇之人?她既肯选归寅,便是放下了前尘——你到底在怕什么!”
她攥紧掌心,指甲陷进肉里。
“我只有归寅一个孩儿……他若有叁长两短,我便随他去罢了。”
昨日,楼朝赋又呕了血,这回血色污黑,气味腥浊。不过叁日,那个健朗如松的儿子已消瘦得颧骨凸出。他本就因执掌刑狱落得冷硬之名,如今病中更添叁分寒厉。可即便躺在榻上气息奄奄,他仍强撑精神批阅卷宗,反倒温声安慰她这为娘的。
林舒琼心如刀绞。
她怎会不懂?她的归寅一生所求,不过是“替这人间讨个公道”。即便不为母子私情,只为儿子那一念赤诚,她也要争这一线生机。
更何况楼家早欠崔家一条命。楼巍欠下的债,便让楼朝赋去还。若将来元徽病愈要回南塘执掌家业,她必让儿子随去,在那江南水乡做个父母官,一生一世相伴左右。
她快步走到楼巍面前,捧起丈夫那张写满痛楚与愧悔的脸,泪意强压在喉间:
“你让了我一辈子……再让我这一回,可好?归寅是我们唯一的孩子啊,靖炜。”
楼巍闭目良久,再睁眼时,将军的决断已压过了父亲的挣扎。
“好。朝中之事交给我,你带归寅秘密南下。他树敌太多,此行不宜声张。今夜我先遣一队人马假作赴西岭,你与华渝兄弟凌晨动身,畅文、追言已备好车船。”
他声音低哑,却字字清晰:
“见到文俪……替我说声对不住。对含悟,更对音音。若事成,我必以最高之礼,迎音音入府。”
二十八载夫妻,林舒琼深知眼前人的担当。她一一应下,指尖轻轻拂过他紧蹙的眉间。
“给文俪和音音的礼,昨日已遣人押送,明日应当就能……”
“靖炜,”她轻声打断,目光沉静,“我们会平安归来。”
“好。”他握了握她的手,“我等你们。”
千言万语,皆在这一握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