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
他未曾料到有一日,自已在无知无觉中,竟已变成了自已曾经最厌弃的模样。
这会儿再看殿中的赵怀朗......
更像是曾经的自已了。
思及此,盛帝动了动唇,欲吐软言宽慰几句。
然而,他往昔未曾得到父皇半句软话,到了这个节骨眼,他竟不知究竟何种话语,才算是一个父亲恰如其分的表达。
盛帝微微垂眸,久违到他以为早已忘却和释然的苦涩......也渐渐漫涌而上。
这些年始终不肯宽待荣亲王府,已然证明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不甘与怨气。
当年的他,想听父皇对自已说什么呢?
什么都好,哪怕只是寻常的一声问询,于他而言,已是莫大的恩赐了。
盛帝喉头隐约酸涩,张了张嘴,几乎要开口透露些许自已的打算,然而赵怀朗已面含决然,沉声道:
“父皇,儿臣有十万火急之事,亟待向父皇禀明!”
到嘴边的话蓦地一滞,盛帝抬眸,心神渐拢。
“说来听听。”
若朗儿要为崔道元求情,果然崔家彻底覆灭之前,他的心思都不能透露分毫。
然而,赵怀朗却语出惊人,“父皇,近日朝堂人心浮动,那些风言风语,儿臣都听见了。”
“若确有其事,为了江山社稷,父皇公正处置,实乃天理昭彰,天经地义。”
盛帝听闻此言,眸色深深扫了赵怀朗一眼,没忍住扬了扬嘴角。
当初为了试探老三的本事,他曾数次在众人面前提及,老三像他。
但事实上,他心中明镜似的,三个儿子中,老二才是最像他的那一个。
若今日,朗儿有为了储君之位舍弃崔家的魄力,那他便更要高看朗儿一眼了。
“哦?你当真这般想?”盛帝淡淡问了句。
赵怀朗立刻就点了头,恭声道:
“虽有亲眷之缘在前,但到底法不可违,儿臣想为父皇分忧解难,便决然不会因着亲眷关系而有所偏私袒护。”
盛帝听到此处,已难掩满意之色,正欲起身予以肯定,却听赵怀朗话锋又一转:
“这是父皇言传身教的道理,儿臣不敢忘。”
“故而此事虽涉及烨儿,涉及父皇最宠幸的江浔,儿臣也不得不说,不得不提。”
盛帝听到此处,起身的动作蓦地一滞,不可思议地抬起头来,语调微扬:
“你说何人?”
第231章 通敌叛国
赵怀朗面色不改,伸手探入怀中,取出了一沓信来,跪地双手奉上,口中扬声道:
“父皇,此乃旁人举发,沈征胜与陆永渚通敌叛国之罪证,还请父皇过目。”
“什么?”
盛帝陡然扬了声音。
一旁福顺惊得浑身一颤,都不必盛帝吩咐,已快步上前接过赵怀朗手中书信,递到了案前。
盛帝三两下拆开,一目十行,面色渐阴渐沉。
他垂眸瞥了眼赵怀朗,到底是做君王的人,深吸一口气后,便平静了脸色,冷声开口:
“福顺,速传鸿胪寺卿贾少波!”
鸿胪寺司掌各国往来书信文书的审稽,严审各国所呈之书翰文牍,详察分类。
这信是真是假,想必贾少波一看便知!
福顺闻言当即快步而出。
盛帝再次看向赵怀朗,却见他从容平静,仿佛笃定了书信是真。
今日之事,是盛帝万万没有预料到的。
储君之位,纵有诸般算计、竞相争抢之举,都是本国朝堂内务之事。
但,若有人胆敢通敌叛国,动摇国本,他绝难容忍,定不轻饶!
只是,现下这情形,究竟是沈陆两家果真通敌叛国,还是朗儿为了搭救崔道元想出的昏招?
“老二,你知晓自已在做什么吗?”
盛帝沉沉说了句,盯紧了赵怀朗的神色。
可赵怀朗却重重点了头,正色道:“父皇,儿臣心中自是明晰。国本之稳固、江山社稷之安危乃重中之重,不容丝毫懈怠。”
“今时今日,即便知晓此举会开罪沈陆两家,儿臣面圣举发,仍是责无旁贷。”
“况且,依儿臣所察,此事背后恐还牵涉着更为叵测之阴谋!”
盛帝面上满布寒芒,又垂眸看了看手边的信,冷声道:
“这些信,从何而来?”
赵怀朗见盛帝愿开口追究,不由心头稍安,如实道:“父皇,这些信是沈征胜的养女给儿臣的。”
“沈征胜的养女?”
盛帝眉头一敛,他日理万机,本记不得区区臣子家的养女。
但巧了,沈征胜的养女他还真有印象。
陆永渚的儿子不正是为了这个养女悔的婚吗?否则后头哪还有江浔的事。
赵怀朗点了点头,恭声道:“对,也是机缘巧合,儿臣在大昭寺的尊荣宝刹遇见了误闯其中的顾惜枝。”
“当她得知儿臣的身份后,犹豫良久,才同儿臣道出了这一天大的秘密。”
“京中诸人皆道她不知廉耻,引得陆云铮背信弃义,实则不然。”
“沈征胜一直将顾惜枝视若亲生,不曾对她设防,竟让顾惜枝无意间发现了这些书信,得知了沈征胜通敌叛国的恶行。”
“她心中惊惧交加,情急之下囫囵揣了几封在怀中,却因此惶惶不可终日,恨不得早些离开沈府,这才有了后来陆云铮为其悔亲一事。”
“儿臣听闻这些,自是不可能信的,可顾惜枝却信誓旦旦,甚至同儿臣约定再见之日,愿将书信双手奉上。”
“儿臣心中有疑,却终究不敢大意,若沈将军当真有此狼子野心,那曾为沈将军麾下,如今正执掌兵权的陆将军呢?”
“故而儿臣便多问了一嘴,这顾惜枝倒是机敏谨慎,此事连陆将军之子陆云铮都未曾透露。”
“儿臣见她如此慎重,思来想去还是前去赴约了,而顾惜枝......果然将信给了儿臣。”
“儿臣看过信后,心中大骇,却不敢因顾惜枝一面之词冤枉了忠臣,思来想去,本欲寻江浔江大人一同看看。”
“他是父皇最信得过的臣子,能力更是有目共睹。”
“可谁知就这般巧的,京中竟传出了江大人心悦沈家小姐之说,而后江大人果然迫不及待上沈家提亲了。”
说到这里,赵怀朗特意顿了顿。
若沈嘉岁能听到赵怀朗这番话,定要道一句狡猾!
这赵怀朗从来不是省油的灯,甚至从一开始,他就把退路给自已留好了。
这一切的一切,可都是他听顾惜枝说的,信也是顾惜枝非要给他的,而他现下所作所为,都是为了圣上,为了社稷。
若此计最后不能成,通敌叛国这种事,于帝王而言,本就是宁可错杀,不可放过。
故而他赵怀朗也不过是“关心则乱”,错就错在未能分辨顾惜枝言语中的真假罢了。
当然,此计的前提是,顾惜枝不能到盛帝面前拆穿他说的话。
赵怀朗自不可能留下这种破绽。
在他进宫的同时,他手底下的人已赶往......顾惜枝所在的别院。
眼看盛帝神色微变,赵怀朗向前膝行两步,郑重道:“父皇,儿臣方才曾有言,此事涉及烨儿,涉及江浔,正是出于此。”
“父皇出于欣赏与器重,曾几次给江浔说亲,他是如何干脆拒绝的?怎的如今突然就变了性情,对沈家姑娘情根深种了呢?”
“父皇,这个时机,如此转变,您不觉得奇怪吗?”
“还有,烨儿对江浔如何亲厚倚赖,想必父皇您也看在了眼里。事涉烨儿,儿臣不得不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’。”
“试想,若江浔借由与沈家的联姻,和沈陆两家联手,将兵权攥在手中,烨儿对他又言听计从......”
“父皇,只要江浔有此贼心,窃国都未可知啊!”
盛帝闻言,搁置在案上的手猛地一颤,又听赵怀朗乘胜追击道:
“父皇,其实当年儿臣就想说了,大哥虽待旁人都很宽厚,可对江浔却比对任何人都要亲近信任。”
“那些年,我与三弟在大哥心中的分量,都比不得江浔分毫。大哥向来体弱,江浔当时.....又打的什么主意呢?”
盛帝听得神色数变,却有自已的考量,依旧不曾被赵怀朗牵着鼻子走。
毕竟江浔的性子,盛帝自认还是有几分了解的。
这时候,赵怀朗缓缓吐出一口气,道出了最后一个怀疑:
“父皇,儿臣此次确实用了极险恶的用心揣度江浔,但人心隔肚皮,种种迹象叫儿臣无论如何都不敢放松警惕。”
“尤其......”
“父皇,儿臣想问问,您觉得在蔺老心中,是您更重要,还是江浔更重要呢?”
“此番蔺老以身涉险,只为将儿臣的外祖父揪出来,究竟是一心一意为父皇分忧,还是——
他们师徒联手,铲除异已,连父皇您......都被利用了呢?”
这会儿再看殿中的赵怀朗......
更像是曾经的自已了。
思及此,盛帝动了动唇,欲吐软言宽慰几句。
然而,他往昔未曾得到父皇半句软话,到了这个节骨眼,他竟不知究竟何种话语,才算是一个父亲恰如其分的表达。
盛帝微微垂眸,久违到他以为早已忘却和释然的苦涩......也渐渐漫涌而上。
这些年始终不肯宽待荣亲王府,已然证明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不甘与怨气。
当年的他,想听父皇对自已说什么呢?
什么都好,哪怕只是寻常的一声问询,于他而言,已是莫大的恩赐了。
盛帝喉头隐约酸涩,张了张嘴,几乎要开口透露些许自已的打算,然而赵怀朗已面含决然,沉声道:
“父皇,儿臣有十万火急之事,亟待向父皇禀明!”
到嘴边的话蓦地一滞,盛帝抬眸,心神渐拢。
“说来听听。”
若朗儿要为崔道元求情,果然崔家彻底覆灭之前,他的心思都不能透露分毫。
然而,赵怀朗却语出惊人,“父皇,近日朝堂人心浮动,那些风言风语,儿臣都听见了。”
“若确有其事,为了江山社稷,父皇公正处置,实乃天理昭彰,天经地义。”
盛帝听闻此言,眸色深深扫了赵怀朗一眼,没忍住扬了扬嘴角。
当初为了试探老三的本事,他曾数次在众人面前提及,老三像他。
但事实上,他心中明镜似的,三个儿子中,老二才是最像他的那一个。
若今日,朗儿有为了储君之位舍弃崔家的魄力,那他便更要高看朗儿一眼了。
“哦?你当真这般想?”盛帝淡淡问了句。
赵怀朗立刻就点了头,恭声道:
“虽有亲眷之缘在前,但到底法不可违,儿臣想为父皇分忧解难,便决然不会因着亲眷关系而有所偏私袒护。”
盛帝听到此处,已难掩满意之色,正欲起身予以肯定,却听赵怀朗话锋又一转:
“这是父皇言传身教的道理,儿臣不敢忘。”
“故而此事虽涉及烨儿,涉及父皇最宠幸的江浔,儿臣也不得不说,不得不提。”
盛帝听到此处,起身的动作蓦地一滞,不可思议地抬起头来,语调微扬:
“你说何人?”
第231章 通敌叛国
赵怀朗面色不改,伸手探入怀中,取出了一沓信来,跪地双手奉上,口中扬声道:
“父皇,此乃旁人举发,沈征胜与陆永渚通敌叛国之罪证,还请父皇过目。”
“什么?”
盛帝陡然扬了声音。
一旁福顺惊得浑身一颤,都不必盛帝吩咐,已快步上前接过赵怀朗手中书信,递到了案前。
盛帝三两下拆开,一目十行,面色渐阴渐沉。
他垂眸瞥了眼赵怀朗,到底是做君王的人,深吸一口气后,便平静了脸色,冷声开口:
“福顺,速传鸿胪寺卿贾少波!”
鸿胪寺司掌各国往来书信文书的审稽,严审各国所呈之书翰文牍,详察分类。
这信是真是假,想必贾少波一看便知!
福顺闻言当即快步而出。
盛帝再次看向赵怀朗,却见他从容平静,仿佛笃定了书信是真。
今日之事,是盛帝万万没有预料到的。
储君之位,纵有诸般算计、竞相争抢之举,都是本国朝堂内务之事。
但,若有人胆敢通敌叛国,动摇国本,他绝难容忍,定不轻饶!
只是,现下这情形,究竟是沈陆两家果真通敌叛国,还是朗儿为了搭救崔道元想出的昏招?
“老二,你知晓自已在做什么吗?”
盛帝沉沉说了句,盯紧了赵怀朗的神色。
可赵怀朗却重重点了头,正色道:“父皇,儿臣心中自是明晰。国本之稳固、江山社稷之安危乃重中之重,不容丝毫懈怠。”
“今时今日,即便知晓此举会开罪沈陆两家,儿臣面圣举发,仍是责无旁贷。”
“况且,依儿臣所察,此事背后恐还牵涉着更为叵测之阴谋!”
盛帝面上满布寒芒,又垂眸看了看手边的信,冷声道:
“这些信,从何而来?”
赵怀朗见盛帝愿开口追究,不由心头稍安,如实道:“父皇,这些信是沈征胜的养女给儿臣的。”
“沈征胜的养女?”
盛帝眉头一敛,他日理万机,本记不得区区臣子家的养女。
但巧了,沈征胜的养女他还真有印象。
陆永渚的儿子不正是为了这个养女悔的婚吗?否则后头哪还有江浔的事。
赵怀朗点了点头,恭声道:“对,也是机缘巧合,儿臣在大昭寺的尊荣宝刹遇见了误闯其中的顾惜枝。”
“当她得知儿臣的身份后,犹豫良久,才同儿臣道出了这一天大的秘密。”
“京中诸人皆道她不知廉耻,引得陆云铮背信弃义,实则不然。”
“沈征胜一直将顾惜枝视若亲生,不曾对她设防,竟让顾惜枝无意间发现了这些书信,得知了沈征胜通敌叛国的恶行。”
“她心中惊惧交加,情急之下囫囵揣了几封在怀中,却因此惶惶不可终日,恨不得早些离开沈府,这才有了后来陆云铮为其悔亲一事。”
“儿臣听闻这些,自是不可能信的,可顾惜枝却信誓旦旦,甚至同儿臣约定再见之日,愿将书信双手奉上。”
“儿臣心中有疑,却终究不敢大意,若沈将军当真有此狼子野心,那曾为沈将军麾下,如今正执掌兵权的陆将军呢?”
“故而儿臣便多问了一嘴,这顾惜枝倒是机敏谨慎,此事连陆将军之子陆云铮都未曾透露。”
“儿臣见她如此慎重,思来想去还是前去赴约了,而顾惜枝......果然将信给了儿臣。”
“儿臣看过信后,心中大骇,却不敢因顾惜枝一面之词冤枉了忠臣,思来想去,本欲寻江浔江大人一同看看。”
“他是父皇最信得过的臣子,能力更是有目共睹。”
“可谁知就这般巧的,京中竟传出了江大人心悦沈家小姐之说,而后江大人果然迫不及待上沈家提亲了。”
说到这里,赵怀朗特意顿了顿。
若沈嘉岁能听到赵怀朗这番话,定要道一句狡猾!
这赵怀朗从来不是省油的灯,甚至从一开始,他就把退路给自已留好了。
这一切的一切,可都是他听顾惜枝说的,信也是顾惜枝非要给他的,而他现下所作所为,都是为了圣上,为了社稷。
若此计最后不能成,通敌叛国这种事,于帝王而言,本就是宁可错杀,不可放过。
故而他赵怀朗也不过是“关心则乱”,错就错在未能分辨顾惜枝言语中的真假罢了。
当然,此计的前提是,顾惜枝不能到盛帝面前拆穿他说的话。
赵怀朗自不可能留下这种破绽。
在他进宫的同时,他手底下的人已赶往......顾惜枝所在的别院。
眼看盛帝神色微变,赵怀朗向前膝行两步,郑重道:“父皇,儿臣方才曾有言,此事涉及烨儿,涉及江浔,正是出于此。”
“父皇出于欣赏与器重,曾几次给江浔说亲,他是如何干脆拒绝的?怎的如今突然就变了性情,对沈家姑娘情根深种了呢?”
“父皇,这个时机,如此转变,您不觉得奇怪吗?”
“还有,烨儿对江浔如何亲厚倚赖,想必父皇您也看在了眼里。事涉烨儿,儿臣不得不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’。”
“试想,若江浔借由与沈家的联姻,和沈陆两家联手,将兵权攥在手中,烨儿对他又言听计从......”
“父皇,只要江浔有此贼心,窃国都未可知啊!”
盛帝闻言,搁置在案上的手猛地一颤,又听赵怀朗乘胜追击道:
“父皇,其实当年儿臣就想说了,大哥虽待旁人都很宽厚,可对江浔却比对任何人都要亲近信任。”
“那些年,我与三弟在大哥心中的分量,都比不得江浔分毫。大哥向来体弱,江浔当时.....又打的什么主意呢?”
盛帝听得神色数变,却有自已的考量,依旧不曾被赵怀朗牵着鼻子走。
毕竟江浔的性子,盛帝自认还是有几分了解的。
这时候,赵怀朗缓缓吐出一口气,道出了最后一个怀疑:
“父皇,儿臣此次确实用了极险恶的用心揣度江浔,但人心隔肚皮,种种迹象叫儿臣无论如何都不敢放松警惕。”
“尤其......”
“父皇,儿臣想问问,您觉得在蔺老心中,是您更重要,还是江浔更重要呢?”
“此番蔺老以身涉险,只为将儿臣的外祖父揪出来,究竟是一心一意为父皇分忧,还是——
他们师徒联手,铲除异已,连父皇您......都被利用了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