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
宝玉长在王夫人身边,被当宝贝凤凰蛋宠着;而王夫人又不喜欢李莞,因此对贾兰这个孙子是淡了一些。小孩子心思敏感得很,祖母待宝叔跟他不同,贾兰心里是明白的。
而且这对小叔侄差不了几岁,也互相比着在。
贾兰在贾珠的熏陶下,李莞的鼓励下,从小就自发地读书;而宝玉被王夫人护着,贾政因不满没少责骂宝玉,因此宝玉一直都厌学。有一回,宝玉还说贾兰勤奋学习是碌蠹。贾兰回来后,在李莞这里还哭了好久。从此,李莞就让贾兰远着些宝玉。
李莞又怕贾兰孤单,常带贾兰回娘家去玩。李莞娘家的弟弟李岩,比宝玉大两岁,比贾兰也只大五岁,两人经常一块儿读书,一块儿玩。说到玩儿,李莞还敏锐地发现李岩喜欢玩些拖枪带棒的游戏,便让贾珠给他寻了个教武的师父。贾兰去了,有时候也跟着李家小叔叔一起练练。
因此,贾兰跟李岩更加亲厚。
贾珠道:“明年小姑妈来了,你们可以一块儿玩。”
待安顿贾兰睡下后,贾珠就跟李莞说着江南的一些见闻。
李莞其实更感兴趣的,是扬州的林家,那可是女主角林黛玉的家啊。
“林家呀,里边的布置很讲究。你知道我姑父林如海的,一肚子学问,他家一花一木都能在经史子集中找到出处。姑妈也是讲究的,内务整整齐齐,家里一清二楚。”贾珠道。
李莞记得电视剧里,黛玉很小的时候因丧母被送到外祖家,也就是荣国府。李莞听到林家的消息时,心一直是提着的。她忍不住地又问了一句:“姑妈身体真的还好吗?”
“娘子当我是哄祖母高兴么?”贾珠笑着道。
李莞似信非信地点头。
“太医给姑妈拿过脉,说姑妈无事。只是林家的情况,娘子知道的。林姑父是单传,姑妈的子嗣压力特别大。姑父姑妈琴瑟和谐,姑父又看不上原来林老太太在时给纳的几个偏房,只当摆设养着。这些年也只有姑妈有生养。林家幼子没了,姑妈难过了好些时日,也是人之常情……
但太医告诫姑妈,忧思伤脾,还有一大家子要操持,要姑妈保重身体,身体好了,好事儿就跟着来了。我在林家的那几日,每天也在开导姑妈。姑妈没出嫁之前,就最疼我,最听我的了。”
“姑妈现在的脾胃可还好?”李莞又问。
“姑妈的脾胃是稍弱一些,太医开了方子。娘子放心好了。”贾珠道。
是啊,现在这个世界多了贾珠,多了南巡带去的太医,林家应该也会有个不一样的未来。李莞如是想着。
“再说,我还把娘子往日教我强身健体的操,教给姑妈了呢。姑妈说她一定会拉着姑父一起练来着。”贾珠乐着道。
李莞刚刚嫁来那会儿,一直从各方位强化贾珠的身体。除了食补,还教了他不少广场舞……
李莞问:“你教姑妈的是哪首?”
“《本草纲目》,唱得很快的那首。”贾珠认真地道。
李莞笑着说:“这个可以。”
贾珠又道:“我那个小表妹,也跟着一起在看。”
“林妹妹?”听到国民女神的消息,李莞本能地直起了身子。
她想了想,又道:“那首曲子有些快,可能不太适合林妹妹。”
贾珠道:“所以,我又教了小表妹一首适合她的曲子。”
李莞笑着问:“你教林妹妹哪首?”
贾珠一边说,一边从椅子上站起来,比划着李莞曾经教他的广场舞,道:“《阳光彩虹小白马》。”
第21章 林妹妹的诗
次年三月,贾珠又领圣命去江南。不过,这次还是他一人回来的。
“祖母,孙儿赌输了。孙儿去江南时,姑妈又有了身子,不便来。”贾珠笑着道,“当时跟祖母打赌,也没说赌什么。姑妈让孙儿带回了林姑父的字画、姑母的刺绣,还有小表妹写的诗,给祖母赔个不是。姑母说,待过阵,她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回来看您。”
若说往日贾敏不大回来,会有借口,因为王夫人管着家,贾敏怕回来会生事儿,平白惹得一家人不高兴,特别是老太太也挺不容易的。现在贾珠说了,他们两口子管家,一定给姑妈安排得明明白白的。
贾敏便是真的想回来看看了,只是贾珠回京不久后。贾敏一家喝了补药,补汤,又练了贾珠教的操,身体好转,心情好了,贾敏竟又怀上了。
贾母道:“不过是说着顽儿罢了。看着你们都好,我就高兴。你姑父还有玉儿的字画诗词,你们自个儿留着,挂书房,兰哥儿也可以看。你姑母的刺绣,我就留下了。”说罢,贾母爱惜地拂了又*拂绢布上绣着的百寿图,那是她最贴心的女儿一针一线给她绣的,满载了女儿的祝福和思念。
贾珠将林姑父的字画,还有小表妹的诗裱上,挂在书房里边。
刚来这个世界时,李莞赞叹贾珠的字写得漂亮,字体隽秀,刚劲有力。而看到林妹妹的字时,李莞才觉得“漂亮”二字更适合林妹妹的字,亦或者说是美。字体婉约而正派,一个一个摆放得很整齐。
“母亲,这是小姑姑写的吗?”贾兰问。
李莞一边点头,一边欣赏着林妹妹的笔迹。都说字如其人,透过字迹,李莞仿佛看到了林妹妹的形象,一个既婉约又正派,才貌双全的女孩子。
“母亲,小姑姑的字写得真好。”贾兰认真地道,“母亲说过,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只要我勤加练习,一定会把字练得跟小姑姑一样好的。”
“在母亲看来,兰儿已经很棒了。”李莞亲眼目睹王夫人那边,贾政冷嘲热讽的打击教育,是怎样灭掉宝玉的人生追求。前车之鉴摆着,因此但凡贾兰有一点点苗头,李莞就大加夸赞。
“过两天岩舅舅过来,他的字好,儿还能跟他学。”贾兰憧憬着李岩的到来。
贾兰已经到了可以去上私塾的年龄了。只是贾家私塾风气很差。族中子弟没几个正儿八经去读书的,好多都是为了蹭私塾提供的免费饭菜,才送孩子去读书。宝玉去了几天,就闹着不去了,说是在家自己学,但瞧着他每天都在脂粉堆里跟丫鬟们混着。
贾珠怕贾兰在贾家私塾里荒废了,于是请了个先生,每日来府中教贾兰读书写字。贾珠虽然跟王夫人有隔阂,但是待他的亲弟弟宝玉是顶好的。贾珠让宝玉也跟贾兰一块儿跟着先生学。但宝玉不好正儿八经坐在夫子面前读书,因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只瞅着珠哥哥休沐要来问他,偶尔来一下而已。
李岩偶尔过来,也一块听听课,写写字。
现在荣府是李莞当家,府里除了几个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还有王夫人的人,其余都是李莞的人。因此,李母也能经常带着李岩来串门。
这天,贾兰正在书房里边温书,李莞带着李母跟李岩进了院子。
李岩习武这几年,长得很快,个头都快比李莞还高了。一个白衫剑袖的俊朗少年初见其形。
如往常一般,李纨跟李母在院子里晒晒太阳,拉拉家常。李岩跟贾兰会在书房里写一会儿字,再到院子里练练拳脚。
李岩刚写罢,搁下毛笔,抬头就看到了挂墙上的一首小诗:
“杏帘在望
杏帘招客饮,在望有山庄。
菱荇鹅儿水,桑榆燕子梁。
一畦春韭绿,十里稻花香。
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。”(注)
“那是我扬州的小姑姑写的诗。”贾兰骄傲地道。
“你姑姑定是个大才女了。”李岩笑着道。
“小姑姑跟舅舅你是同龄,小不了几岁。”贾兰道。
李岩惊叹了一声。该诗的诗意深远,字迹秀美,很难想象出自一个比他还要小的一个小姑娘的手笔。不是简简单单地写景,也不是浮于表面地赞叹盛世,她的诗里有对农桑的关怀,也有对众生的悲悯。
只是这样才华一绝的人,远在江南,不能得以一见,实乃一件遗憾之事。
正在李岩望着黛玉的诗出神之际,宝玉也来了。
宝玉远远地给院里的李母和李莞唱了个诺,“给李夫人,大嫂子问好。”
世家公子再怎么娇惯,礼仪还是挺周到的。
李母笑着道:“岩哥儿,兰哥儿在里头,你们一起玩儿去罢。”
贾珠介入宝玉的教育后,宝玉跟贾兰的关系缓和不少,宝玉也不再弄哭贾兰。李莞对宝玉点了点头,“他们等你在呢。”
宝玉头戴红缨冠带,身穿银红撒花袍,见李岩,满脸堆笑:“岩哥儿,看什么呢?”
李岩是个爽直的个性,道:“在看兰儿的小姑姑的诗呢。”
宝玉亦往墙上看了一眼,遂又对李岩讲:“今儿天气好,趁夫子来之前,我们去院子里玩罢。”
他三人在院子里踢毽子,宝玉踢得熟练,贾兰年纪小稍逊一筹,但每次无论多刁的角度,李岩总能力挽狂澜,不让毽子落地。
而且这对小叔侄差不了几岁,也互相比着在。
贾兰在贾珠的熏陶下,李莞的鼓励下,从小就自发地读书;而宝玉被王夫人护着,贾政因不满没少责骂宝玉,因此宝玉一直都厌学。有一回,宝玉还说贾兰勤奋学习是碌蠹。贾兰回来后,在李莞这里还哭了好久。从此,李莞就让贾兰远着些宝玉。
李莞又怕贾兰孤单,常带贾兰回娘家去玩。李莞娘家的弟弟李岩,比宝玉大两岁,比贾兰也只大五岁,两人经常一块儿读书,一块儿玩。说到玩儿,李莞还敏锐地发现李岩喜欢玩些拖枪带棒的游戏,便让贾珠给他寻了个教武的师父。贾兰去了,有时候也跟着李家小叔叔一起练练。
因此,贾兰跟李岩更加亲厚。
贾珠道:“明年小姑妈来了,你们可以一块儿玩。”
待安顿贾兰睡下后,贾珠就跟李莞说着江南的一些见闻。
李莞其实更感兴趣的,是扬州的林家,那可是女主角林黛玉的家啊。
“林家呀,里边的布置很讲究。你知道我姑父林如海的,一肚子学问,他家一花一木都能在经史子集中找到出处。姑妈也是讲究的,内务整整齐齐,家里一清二楚。”贾珠道。
李莞记得电视剧里,黛玉很小的时候因丧母被送到外祖家,也就是荣国府。李莞听到林家的消息时,心一直是提着的。她忍不住地又问了一句:“姑妈身体真的还好吗?”
“娘子当我是哄祖母高兴么?”贾珠笑着道。
李莞似信非信地点头。
“太医给姑妈拿过脉,说姑妈无事。只是林家的情况,娘子知道的。林姑父是单传,姑妈的子嗣压力特别大。姑父姑妈琴瑟和谐,姑父又看不上原来林老太太在时给纳的几个偏房,只当摆设养着。这些年也只有姑妈有生养。林家幼子没了,姑妈难过了好些时日,也是人之常情……
但太医告诫姑妈,忧思伤脾,还有一大家子要操持,要姑妈保重身体,身体好了,好事儿就跟着来了。我在林家的那几日,每天也在开导姑妈。姑妈没出嫁之前,就最疼我,最听我的了。”
“姑妈现在的脾胃可还好?”李莞又问。
“姑妈的脾胃是稍弱一些,太医开了方子。娘子放心好了。”贾珠道。
是啊,现在这个世界多了贾珠,多了南巡带去的太医,林家应该也会有个不一样的未来。李莞如是想着。
“再说,我还把娘子往日教我强身健体的操,教给姑妈了呢。姑妈说她一定会拉着姑父一起练来着。”贾珠乐着道。
李莞刚刚嫁来那会儿,一直从各方位强化贾珠的身体。除了食补,还教了他不少广场舞……
李莞问:“你教姑妈的是哪首?”
“《本草纲目》,唱得很快的那首。”贾珠认真地道。
李莞笑着说:“这个可以。”
贾珠又道:“我那个小表妹,也跟着一起在看。”
“林妹妹?”听到国民女神的消息,李莞本能地直起了身子。
她想了想,又道:“那首曲子有些快,可能不太适合林妹妹。”
贾珠道:“所以,我又教了小表妹一首适合她的曲子。”
李莞笑着问:“你教林妹妹哪首?”
贾珠一边说,一边从椅子上站起来,比划着李莞曾经教他的广场舞,道:“《阳光彩虹小白马》。”
第21章 林妹妹的诗
次年三月,贾珠又领圣命去江南。不过,这次还是他一人回来的。
“祖母,孙儿赌输了。孙儿去江南时,姑妈又有了身子,不便来。”贾珠笑着道,“当时跟祖母打赌,也没说赌什么。姑妈让孙儿带回了林姑父的字画、姑母的刺绣,还有小表妹写的诗,给祖母赔个不是。姑母说,待过阵,她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回来看您。”
若说往日贾敏不大回来,会有借口,因为王夫人管着家,贾敏怕回来会生事儿,平白惹得一家人不高兴,特别是老太太也挺不容易的。现在贾珠说了,他们两口子管家,一定给姑妈安排得明明白白的。
贾敏便是真的想回来看看了,只是贾珠回京不久后。贾敏一家喝了补药,补汤,又练了贾珠教的操,身体好转,心情好了,贾敏竟又怀上了。
贾母道:“不过是说着顽儿罢了。看着你们都好,我就高兴。你姑父还有玉儿的字画诗词,你们自个儿留着,挂书房,兰哥儿也可以看。你姑母的刺绣,我就留下了。”说罢,贾母爱惜地拂了又*拂绢布上绣着的百寿图,那是她最贴心的女儿一针一线给她绣的,满载了女儿的祝福和思念。
贾珠将林姑父的字画,还有小表妹的诗裱上,挂在书房里边。
刚来这个世界时,李莞赞叹贾珠的字写得漂亮,字体隽秀,刚劲有力。而看到林妹妹的字时,李莞才觉得“漂亮”二字更适合林妹妹的字,亦或者说是美。字体婉约而正派,一个一个摆放得很整齐。
“母亲,这是小姑姑写的吗?”贾兰问。
李莞一边点头,一边欣赏着林妹妹的笔迹。都说字如其人,透过字迹,李莞仿佛看到了林妹妹的形象,一个既婉约又正派,才貌双全的女孩子。
“母亲,小姑姑的字写得真好。”贾兰认真地道,“母亲说过,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只要我勤加练习,一定会把字练得跟小姑姑一样好的。”
“在母亲看来,兰儿已经很棒了。”李莞亲眼目睹王夫人那边,贾政冷嘲热讽的打击教育,是怎样灭掉宝玉的人生追求。前车之鉴摆着,因此但凡贾兰有一点点苗头,李莞就大加夸赞。
“过两天岩舅舅过来,他的字好,儿还能跟他学。”贾兰憧憬着李岩的到来。
贾兰已经到了可以去上私塾的年龄了。只是贾家私塾风气很差。族中子弟没几个正儿八经去读书的,好多都是为了蹭私塾提供的免费饭菜,才送孩子去读书。宝玉去了几天,就闹着不去了,说是在家自己学,但瞧着他每天都在脂粉堆里跟丫鬟们混着。
贾珠怕贾兰在贾家私塾里荒废了,于是请了个先生,每日来府中教贾兰读书写字。贾珠虽然跟王夫人有隔阂,但是待他的亲弟弟宝玉是顶好的。贾珠让宝玉也跟贾兰一块儿跟着先生学。但宝玉不好正儿八经坐在夫子面前读书,因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只瞅着珠哥哥休沐要来问他,偶尔来一下而已。
李岩偶尔过来,也一块听听课,写写字。
现在荣府是李莞当家,府里除了几个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还有王夫人的人,其余都是李莞的人。因此,李母也能经常带着李岩来串门。
这天,贾兰正在书房里边温书,李莞带着李母跟李岩进了院子。
李岩习武这几年,长得很快,个头都快比李莞还高了。一个白衫剑袖的俊朗少年初见其形。
如往常一般,李纨跟李母在院子里晒晒太阳,拉拉家常。李岩跟贾兰会在书房里写一会儿字,再到院子里练练拳脚。
李岩刚写罢,搁下毛笔,抬头就看到了挂墙上的一首小诗:
“杏帘在望
杏帘招客饮,在望有山庄。
菱荇鹅儿水,桑榆燕子梁。
一畦春韭绿,十里稻花香。
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。”(注)
“那是我扬州的小姑姑写的诗。”贾兰骄傲地道。
“你姑姑定是个大才女了。”李岩笑着道。
“小姑姑跟舅舅你是同龄,小不了几岁。”贾兰道。
李岩惊叹了一声。该诗的诗意深远,字迹秀美,很难想象出自一个比他还要小的一个小姑娘的手笔。不是简简单单地写景,也不是浮于表面地赞叹盛世,她的诗里有对农桑的关怀,也有对众生的悲悯。
只是这样才华一绝的人,远在江南,不能得以一见,实乃一件遗憾之事。
正在李岩望着黛玉的诗出神之际,宝玉也来了。
宝玉远远地给院里的李母和李莞唱了个诺,“给李夫人,大嫂子问好。”
世家公子再怎么娇惯,礼仪还是挺周到的。
李母笑着道:“岩哥儿,兰哥儿在里头,你们一起玩儿去罢。”
贾珠介入宝玉的教育后,宝玉跟贾兰的关系缓和不少,宝玉也不再弄哭贾兰。李莞对宝玉点了点头,“他们等你在呢。”
宝玉头戴红缨冠带,身穿银红撒花袍,见李岩,满脸堆笑:“岩哥儿,看什么呢?”
李岩是个爽直的个性,道:“在看兰儿的小姑姑的诗呢。”
宝玉亦往墙上看了一眼,遂又对李岩讲:“今儿天气好,趁夫子来之前,我们去院子里玩罢。”
他三人在院子里踢毽子,宝玉踢得熟练,贾兰年纪小稍逊一筹,但每次无论多刁的角度,李岩总能力挽狂澜,不让毽子落地。